那是1966年12月22日,毛主席发出“知青下乡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要的。我们应该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他们初中、高中和大学毕业的女孩送到农村去动员。全国的同志都要欢迎他们下乡”,我国开始前所未有地有组织、大规模地派遣大批城市青年下乡,一股上山下乡的政治浪潮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。1968年,初高中学生(1966、1967、1968年三届学生,后称为“高三届”)几乎都下乡了。1974-1977年,又一次高潮,700多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。作为一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,我很荣幸赶上了这场伟大的运动。
当然,我上山下乡不是作为一个“热血豪情”的知青,而是因为大势所趋!当时,它正好赶上邓小平在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次整顿教育的机会。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,参加郴州统考,在地区排名前五。地区教育局领导来学校表彰我。如果不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,我可能会去大学深造。但是按照当时的政策,有城市户口的年轻人,只要中学毕业,年满16周岁,没有生病,没有残疾,就要去农村定居,在农村生活。于是在1975年4月5日,我带着几十个同学,胸前戴着大红花,手里拿着四卷《毛选》,离开父母,乘卡车来到师鹏公社资兴东乡-大脑大队林场的一个偏僻山村。走之前,爸妈跟我说了一千遍,亲戚朋友都含着泪依依不舍。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。
我下乡的大岙大队林场,主要种植林果、烟草、茶叶。除了我们洪翔的5个知青,欧陆平台登录还有来自玉子、三都、资兴供销社、郴州卫校和长沙知青、丹岙大队等9个生产队的30多名队员,包括李嘉存、杨家坊、巴泰、温济台、何家渡、贾珠岙、仙安江、上南江、大龙。当时的场长王三仁,场长陈祥云,会计陈清然。我们住的是480元盖的两层砖房,是国家给每个人的安置费。前面是十几亩梨园,后面是几十亩杉树。左边是300平米的晒谷坪,一亩鱼塘,30多亩烤烟基地。右边是20多亩茶林,小溪从林场流过。每天早上,树林里鸟儿的啁啾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。
金属敲地板的声音让我踏上了一天的工作旅程。晚上,我下班回来,看着远处的夕阳。在缤纷的晚霞中,红色缓缓落入地平线,是那样的壮观和美丽。安静的夜晚,池塘和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,树林里偶尔有猫头鹰出没,给在这里工作的我增添了几分欢乐和幸福。记得刚到林场的时候,我的第一份劳动是在距离林场两里地的大龙头山上种杉树。池杉是杉科常绿乔木,具有生长快、产量高、用途广的特点。是我国南方一种速生商品用材树种,其特点是干形、园直、木纹直、材质轻韧、强度适宜、气味芳香、抗虫、抗腐。走进苗圃,看到老农场工人先用透地水灌溉苗圃地,说是为了让秧苗充分吸水,等土层稍干时秧苗就会发芽。为了保证幼苗根系的完整,避免机械损伤,老田间工作人员教我把20-40cm以上高度的粗壮幼苗挖出来,剪掉不规则的须根;然后用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将黄壤与水混合,搅拌成浆,生根。
同时说说苗木造林的流程,从采种、育苗、造林到森林抚育。一般3月杉木开花,11月初鳞茎由青绿色变为黄褐色时即可收获种子。最好选择15-30年生长良好的优良冷杉树采集种子。取高剪枝的球果,放在打谷场,暴露在阳光下,使球果鳞片张开的种子从球果中脱落,然后收集纯净的种子晾干,进行育苗。苗床为砂壤土,日照短,水源方便,土层深厚,土壤肥沃,透气性好。床高25厘米,宽120厘米,床面平整,通道通畅。2月播种播种,每平方米种植1kg,播种后覆盖1.5-2.0cm厚的黄壤。约45%的种子发芽出土后,应及时除草松土,适当间伐,6月前加强排水,7-8月注意灌溉,9月后停止施肥灌溉。当年苗高可达30厘米以上,地径0.5厘米左右。第二年春天,它们可以被种植在苗圃里。
最好在早春阴天或雨后栽植苗木,每穴栽植一株,穴深50 cm,穴宽70 cm,穴距1.7×2.0 m,土壤要锄好,杉木苗要结实挺拔,返土要埋在有原泥痕的苗木根部,高出地面20 cm。做到苗木根系舒展,苗体端正,并适当深植。用脚踩在填好的土上后,把苗往上提,这样苗根一定要直,再盖上一层松土。如遇干旱天气种植,先松土培土,回填细磨的表土,再浇根水踩土,促进幼苗成活。当年栽培要进行两次,4-6月进行大块除草,8-9月进行全面除草松土。第二年,每年进行1-2次抚育,直到幼树封闭成林。森林长成后,要进行两次间伐。
种植后8-10年进行第一次间伐,扦插后每667平方米保留170-200株;13-15年进行第二次扦插,扦插后保留120-160株。间伐时应遵循“去小留大,去劣留好,欧陆平台登录去密留疏”的原则,20年左右即可进行全面采伐更新。气温回升,万物复苏,树液流淌,春芽萌发,长枝叶,正是春雨时节。第一次从事种植杉树的工作,不仅觉得新鲜有趣,而且男女知青在一起,有说有笑,心情很好。在老田间工作人员的不断鼓动下,我们男知青盲目挖坑,连水喝都顾不上,连擦汗的时间都没有。我们怕种的少,我一响中午就种了八个多点。下班回宿舍洗手吃饭的时候,发现手上有几个血泡。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坏了。晚上,我觉得很困,手很疼,很难入睡。
第一次挖坑种树,步骤混乱,无法努力。往往,你挖的坑不好。第二次挖坑种树前,我请教了一位老农,背了基本要领,慢慢学会了种树。到最后还不到6厘米。当时生产队的成员都派到林场和我一起种树。每个10厘米的工作日只值0.2元左右。但他们努力工作,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大队里的集体经济,想方设法让队员们不挨饿;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,但他们勤劳、善良、乐观。和他们一起工作,一起体验,一起欣赏,会让你忘记很多累和烦恼。直到今天,我想起当时林场社员的那些场景,还是深有感触。
除造林外,经济林果是丹奥大队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林场种的梨树、烤烟、茶叶,是全大队农民的利益所在。每年谷雨过后,我都加入采摘茶叶、移栽烤烟的队列。早上我们知青分成六组去采摘茶叶,对我们男知青来说,加工采摘下来的茶叶是最辛苦的。当时制茶全靠手工,绿茶采摘的鲜叶要经过杀青、揉捻、烘干等工序制成绿茶。杀青是制作绿茶鲜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。用锅炒茶,锅温要控制在230℃左右,要看鲜叶的新鲜程度和表面水量。晴天嫩叶220℃,老叶230℃;雨水叶260℃;抛叶量一般为鲜叶5kg。
一般杀青的时间是晴天嫩叶8分钟,老叶6分钟,雨露叶10分钟左右。一般杀青的方法是晴天闷2分钟嫩叶,然后炒透至适中程度;老叶闷3分钟左右,然后炸透至适中;雨露叶,先炒,再闷,再炒至适中。不断杀青,直到鲜叶变成深绿色,失去光泽,叶子变软。用手捏紧不容易散开,略粘,显香为宜。这时,你应该立即把锅拿出来。开始揉捻,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。双手揉捻的时间一般为嫩叶20分钟;老叶一般需要45分钟。揉捻的规律是“轻-重-轻”,适合挤出茶汁。揉捻后,需要溶解揉捻叶的结块,以利于干燥和成型。绿茶烘干是初级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,是为了蒸发叶片中多余的水分,防止霉变;每锅叶子量5kg,锅温从120℃逐渐降低到90℃。翻炒30分钟。最后翻炒至叶子完全干透,叶子量5kg,锅温控制在90℃左右。随着叶片中水分的减少,逐渐下降到60℃左右。翻炒40分钟。当茶条可以用手变成粉末的时候,从锅里拿出来,摊一会儿,然后装袋。
泡了一天茶,胳膊都疼了,更难看的是泡了茶汁的手半个月都恢复不了原状。林场最难的工作是种植烤烟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林场烤烟的移栽期。时间紧,任务重。所有的农场工人都没有休息,努力工作。15天时间,他们完成了20多亩烤烟的移栽任务,受到了公社大会的表扬。林场的生活很苦,每天都是稀饭,黄瓜,茄子,老菜。农闲时,林场的知青下到生产队干农活更辛苦。这几年我参加了学大寨修梯田、挑担送公粮、截溪修水库、改河治水的战斗。还学会了耕地播种、除草、收割,从育种、施肥到脱粒、晾晒,一切都可以负担得起。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,艰苦的工作锻炼了我的体质。
同时,在和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日子里,我听到和目睹了社员们世世代代住在土坯房里,缺衣少被,每年三月都要断粮的艰苦生活。我亲身感受到了胃里饥饿无力的痛苦,粥和咸菜,棉袄和薄鞋,冻的手脚。更重要的是,我亲身感受到了农民淳朴善良、勤俭节约、清正廉洁、好客民风的传统美德。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,也有让知青开心的时刻。蓝天下,笛声悠扬,绕梁而唱。在青山中,《爱的种子》中的知青女孩和知青男孩相爱,相依,依偎,相爱。在朦胧的月光下,花丛中的美少女和帅哥在互相交谈,互相了解,相知相恋。
这些历史记忆中的美好瞬间,勾起了我对青春的无尽遐想。每当我想起这难忘的农村生活,总是让人激动不已。当时,人民公社是山田郭林的集体所有制。我们有些贪吃的知青去了林场的果园、菜地偷珍珠,有些调皮的会在集体劳动中搞一些恶作剧。这些看似不光彩的事情,给知青单调压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。回想在林场的那些年,我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也不乏学习毛著作的积极分子。欧陆平台登录虽然没有异地的丰功伟绩,但有火热青春的奉献...就像作家梁的小说《树的年轮》一样,它的封底聚焦了一段话:“我们是时代的活化石。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一代。不管我们是好是坏,独特性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历史的荣耀!”